鼠标的发明可以追溯到1964年,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道格拉斯·恩格尔巴特(Douglas Engelbart)在斯坦福研究所(SRI)发明。最初的鼠标是一个小木头盒子,里面有两个滚轮,通过滚轮带动轴旋转,使变阻器改变阻值,从而产生位移信号,控制屏幕上的光标移动。
机械鼠标:
工作原理:通过滚球和滚柱的物理接触来检测位移,滚球带动滚柱转动,通过光栅信号传感器产生光电脉冲信号,再通过电脑程序处理控制光标移动。
特点:精度较低,需要平整的表面,滚球容易磨损,需要定期清洁。
光电鼠标:
工作原理:通过发光二极管和光感二极管检测位移,不需要物理接触面,但在特殊垫片上使用效果最佳。
特点:精度较高,但需要特殊的反射面,容易受底板磨损影响。
光机鼠标:
工作原理:结合了机械和光电技术,通过滚球带动转轴,同时利用光学技术提高精度。
特点:精度高,不需要特殊底板,寿命较长,逐渐成为主流。
无线鼠标:
发展历程:1984年,罗技公司研制出第一款无线鼠标,虽然初期因性能问题未能广泛普及,但为后续无线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滚轮鼠标:
发展历程:1996年,微软发明了鼠标滚轮,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,成为现代鼠标的标准配置。
光学成像鼠标:
发展历程:1999年,微软与安捷伦公司合作推出了Intellimouse Explorer鼠标,采用了光学成像技术,极大地提高了定位精度和使用便利性。